时间: 2025-04-26 02:1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4:34
成语“口诛笔伐”字面意思是用口头谴责和用文字攻击,指通过言辞和文字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它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对不正之事的强烈反对,常用于社会和政治讨论中。
“口诛笔伐”源自**古代文人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反抗。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史·李纲传》:“公之言,口诛笔伐,大公无私。”这表明,文人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对不正之事进行批评。成语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在道德和政治上的责任。
“口诛笔伐”可以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常常承担着社会责任,代表民众发声。因此,成语“口诛笔伐”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也体现了社会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更为广泛,**的力量使得公众对各种现象的批评和反对愈发明显。
“口诛笔伐”带给人一种激昂和愤慨的情感,它使人联想到勇敢发声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抵抗。这种情感反应往往激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社会实践中,目睹了一些不公正现象。我和同伴们通过撰写文章和发声,试图引起大家的注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口诛笔伐”的力量,也让我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在这无声的城市里,
每个角落都藏着不甘。
我用口诛笔伐的声响,
唤醒沉睡的良知与正义。
这种表达方式展现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verbally condemn”或“public outcry”,两者均指通过言辞对不公现象进行谴责。虽然语境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在社会**和公民抗议中,表达不满和批评的方式有着相似之处。
通过对“口诛笔伐”的全面分析,我深刻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社会反思和舆论表达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新唐书·魏征传》:“征既死,士大夫多有口诛笔伐之者。”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既死,士大夫多有口诛笔伐之者。”
《明史·杨继盛传》:“继盛既死,士大夫多有口诛笔伐之者。”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既死,士大夫多有口诛笔伐之者。”
《后汉书·孔融传》:“融既被诛,时人多有口诛笔伐者。”
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