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19:41
“一笔抹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一笔将某物抹去,隐喻用简单的方法或手段将某个事物、事实或者成就完全否定或消除。它常常用来形容对某种成就或论点的不公正否定,或者在处理问题时的草率和武断。
“一笔抹杀”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构成的字词可以追溯到古代书法和绘画的技艺中。在古代,书法家常常用笔墨来描绘各种形象,而“一笔抹杀”则形象地表达了用简单的方式就能将复杂的事物完全抹去的意象。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对事物处理的随意和不负责任。
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某种行为或态度,如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描述一个作者对某个角色的随意处理;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个观点的否定和不满;在演讲中,可能用于强调对某种现象的批评,表明作者对草率决策的不满。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一笔抹杀”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体现了对公平和公正的追求。在文化背景下,它也反映了对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的呼唤。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对草率决策和片面理解的反对声日益增强,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可能会更加广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满和无奈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被忽视的努力和价值。它提醒人们在评判和处理事物时要更加谨慎和全面,避免简单粗暴的否定。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曾遇到过一个项目的成果被领导一笔抹杀的情况。尽管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因为某些小问题,领导直接否定了整个项目。这让我意识到在表达和评价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不应草率下结论。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一笔抹杀”:
万千努力付东流,
一笔抹杀似水愁。
谁知背后藏汗水,
岂能轻易就抛休。
这首诗表达了对努力被忽视的惋惜,强调了不应轻易否定他人的辛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weep under the rug”,意指将问题掩盖而不去解决。这两者都有一种简单化处理复杂问题的意味,但“一笔抹杀”更强调了对事物的全盘否定,而“sweep under the rug”则更侧重于掩盖而非直接否定。
通过对“一笔抹杀”的学习,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尤其是在批评或评判他人时,应该更加谨慎,避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这个成语提醒我重视每一个努力和成果,倡导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聊斋志异·阿绣》:“生以其言太刻,恐一笔抹杀,乃婉言以解之。”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听了,心中暗想:‘这等人,真是一笔抹杀,不值一文。’”
《清史稿·曾国藩传》:“其论事,往往一笔抹杀,不使人有转圜之余地。”
《明史·杨继盛传》:“其言虽激,然亦有激而发,非一笔抹杀者也。”
《宋史·李纲传》:“一语不合,辄以罪去,虽有善,不复见录,此岂非一笔抹杀乎?”
然而新的批评家不开口,类似批评家之流便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