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2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14:06
成语“著述等身”字面意思是“著作的数量与身形相等”,引申为一个人的著作极其丰富,数量多到可以和他本身的身体等同。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写作能力强,著作众多。
“著述等身”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余所著述,等身之多。”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己学识与创作的自豪感。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数量庞大,因此这一成语也传达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
“著述等身”可以用于文学评论、学术讨论、演讲等场合,强调某位作家的丰厚成果。例如,在谈论某位作家的作品时,可以说:“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可谓著述等身。”在学术界,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古代**,文人以著书立说为荣,著作的多少常常被视为学识的象征。现代社会,尽管出版的方式多样,但“著述等身”依然可以用于形容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其影响力依然深远。
“著述等身”给人一种敬仰的感觉,联想到勤奋与才华的结合。它激励人们努力学*与创作,同时也引发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的思考。
在我自己的学*和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引用大量资料的情况,这时我会想起“著述等身”,激励自己努力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书卷满架披星月,
著述等身映朝霞。
才情如海无涯际,
字字珠玑映华华。
在英语中,可以用“prolific writer”来表示类似的意思,强调某位作家作品丰富。然而,中文的“著述等身”更加强调个人的学识和著作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自豪感。
通过对“著述等身”的学,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作家成就的赞誉,也提醒我们在学与创作中,应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一种渴望追求卓越的动力。
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伟烈君通天算之学,生平~,而精勤惕厉,未尝一日废书不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