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3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6:51
成语“伏而咶天”的字面意思是“伏在地面,向天叫喊”。该成语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无奈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对命运的屈服和对不公的悲愤,通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痛苦或绝望时的呼喊。
“伏而咶天”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作者屈原借用神话和个人经历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愤懑。成语中的“伏”指的是趴在地上,象征着屈服或无奈;“咶”则是叫喊的声音,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诗文中,常用“伏而咶天”来描绘人物在遭遇不幸或困境时的绝望与反抗。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遭遇挫折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失去工作、感情破裂等时刻所感受到的无力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伏而咶天”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常用于表达对社会、政治、个人命运的愤懑与不平。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存状态有所改善,但在面临压力、焦虑与挫折时,依然能够引发共鸣,成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伏而咶天”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痛苦和绝望,能够引发对自身境遇的深思。在表达时,可以用它来传达一种无力感与悲哀,帮助他人理解内心的挣扎。
在我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失落,那时我感到无力,常常想要“伏而咶天”。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他人的痛苦,并在表达关心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他们的感受。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伏而咶天”融入一首诗:
长空无云梦已断,
伏而咶天泪满衫。
不堪回首往事苦,
愿随风去不再还。
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过往苦难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渴望。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情感的表达可以在西方文学中找到,比如“to cry to the heavens”这样的说法,表达对命运的控诉与无力感。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的共鸣是相似的。
通过对“伏而咶天”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学中,成语不仅是词汇的积累,更是文化与情感的桥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找到一种更有深度的自我表达方式。
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