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2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3:39
成语“死有余诛”的字面意思是“死去的人仍然有被惩罚的余地”。引申义为对某些人或行为的严重性表示愤怒,认为其罪行即使已经死亡也应受到惩罚,强调了某种不可原谅的罪行或恶行。
“死有余诛”出自《史记·平原君赵阏子传》。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因其所犯的重罪,即使已经死亡,仍然应该受到惩罚。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律和道德的严格要求。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社会评论等场合。它表明对某些人的强烈指责,尤其在涉及道德败坏、犯罪行为等场景中使用频繁。此外,在日常对话中,当人们讨论一些极端的行为或历史**时,也可能引用这一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死有余诛”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深厚的道德观和严明的法律意识。在古代,法律往往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因此对罪犯的惩罚是社会正义的体现。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历史的正义与公正时,提醒人们不应忘记过去的教训。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愤怒和不满的情感,尤其是在讨论那些被认为应受惩罚但却逃避了正义的人或**时。它引发的联想往往与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对社会正义的追求紧密相连。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关于历史的不公正现象讨论,听到有人提到“死有余诛”的观点时,我意识到这个成语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对历史真相的坚持和追求正义的决心。这让我在思考历史时更加深入,也在表达意见时更加坚决。
在某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古老的墓地里,似乎传来了低语,诉说着那些未曾被公正对待的灵魂。他们的故事告诉世人,‘死有余诛’不仅是对亡者的控诉,更是对生者的警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stice will be served”或“the dead can't be absolved”,它们同样传达了对历史罪行的追责意识。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正义的追求共通。
通过对“死有余诛”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在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思与追责的重要性。这种表达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也增强了我对历史和社会的敏感度。在语言学中,成语的运用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会的复杂性。
臣等虽三尺之喙,日诵五车之书,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其为尸素,死有余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