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3:36
“死有余僇”的字面意思是“死了也还值得被责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或罪行极其严重,以至于即使他死了,也依然不能免于惩罚,表示对其罪行的极端否定和谴责。
“死有余僇”出自《汉书·王莽传》,其中记载了王莽的贪婪与暴行,表明了对其行为的强烈谴责。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罪犯的惩罚观念,强调了若犯大错,即使身死也难逃其责。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那些罪大恶极之人,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评述以及一些批评性演讲中。在日常对话中,虽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在讨论严重社会问题或道德败坏的行为时仍可见其身影。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惩罚罪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成语“死有余僇”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用于批判极端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提醒人们遵循社会规范。
“死有余僇”让我联想到对不公与不义的强烈反感,强调了对恶行的零容忍态度。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在一次关于社会公正的讨论中,我提到了“死有余僇”,用于强调某些严重犯罪行为应受到严厉惩罚的观点,这促使大家对法律的严肃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一首关于正义的诗中,我写道:
“恶行如影随形,死有余僇难逃命,
正义之剑高悬空,昭示世间无罪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stice will be served”,强调法律公正和对罪犯的惩罚。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者都强调对罪行的应有惩罚。
通过对“死有余僇”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的道德内涵及其在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深刻地思考社会公正和个人责任。
至杀无辜,污宫眷,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