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0:06
成语“不遗余力”字面意思是“不留下任何力量”,即全力以赴地去做某事。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在某项工作或事情上竭尽全力,毫不保留地付出努力。
“不遗余力”出自《后汉书·张衡传》,原文为“余力之所不及,虽有遗力,岂能忘于心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余力也不能忘却心中的责任。该成语在历史上用于描述人们在做事情时的尽心尽力,强调一种奉献精神。
该成语常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不遗余力”强调了努力和奉献的价值观。这种精神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尤其受到推崇,强调对家庭、事业、社会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和团队合作中,强调全力以赴的姿态能够带来更好的成果。
该成语通常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努力精神。这种情感能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努力追求目标。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用“不遗余力”来形容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态度。例如,在一个重要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团队每个人都不遗余力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在诗歌中,我尝试用“不遗余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
在风雨中前行,意志如钢,
不遗余力,向前方奔忙。
每一步都是执着的印记,
心中信念,永不消亡。
在英语中,“to spare no effort”可以与“不遗余力”相对应,虽然在具体表达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强调努力和奉献的意义上,两者是相似的。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样受到重视。
通过对“不遗余力”的学,我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努力的描述,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激励自己和他人追求更高的目标。
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资治通鉴·唐纪》:“李光弼不遗余力,悉发河东兵。”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不遗余力,悉发西域诸国兵。”
《汉书·王莽传》:“莽乃不遗余力,悉发天下兵。”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乃不遗余力,与秦军战。”
《左传·昭公二十年》:“尽心力而为之,不遗余力。”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长平一举击败了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秦王要求赵王割六座城池,赵王召集大将商量对策,虞卿认为秦国不遗余力攻打赵国,我们必须联合楚魏对抗,赵王不听,一味求和结果被秦所灭
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