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5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9:42
“不逞之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求进取的群体”或“无所作为的人”。其中,“不逞”意为不努力争取或不求上进,“徒”指的是人、群体。整体上,它指的是那些不思进取、混日子的人,通常带有贬义。
该成语出自《汉书·王莽传》。书中提到王莽在施政时,曾提及对待“不逞之徒”的看法,突出其对社会风气的批评与警惕。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思进取者的不满。
“不逞之徒”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勤奋和进取是受到高度推崇的美德,而“不逞之徒”则代表了对这些美德的反面。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用以警示人们不要安于现状,鼓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到“不逞之徒”,常会引发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激励人们追求进步,努力工作。这个成语在我心中产生了一种警醒的情感,提醒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同学,他总是抱怨生活的压力,却从不努力去改变现状。每当我想起“不逞之徒”这个成语时,便会想起他,提醒自己要努力进取,而不是停滞不前。
在一首小诗中:
浮云游子意,梦里无所求。
不逞之徒生,何以见青天。
通过这样的表达,体现了对不逞之徒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layabout”或“slacke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词汇的语境和用法可能与“不逞之徒”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指向不思进取的群体。
通过对“不逞之徒”的学,我深刻认识到积极进取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是我在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宋史·岳飞传》:“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荀彧曰:‘刘备,英雄也,今不击,必为后患。’操曰:‘然则何以处之?’彧曰:‘宜因其未定,急击之。’操曰:‘善。’乃分兵击备。”
《后汉书·袁绍传》:“绍客逄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有忠直之士,则不逞之徒,皆可为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逞之人,其心难测。”
春秋时期,郑国丞相子驷派人害死郑僖公,拥立五岁的郑简公,把持朝政,因整顿田地疆界及水渠问题上得罪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后来司臣、尉止等率领聚集起来的不逞之徒发动叛乱,杀死子驷、子国及子耳等
如有~假托民军,借端扰害治安,即为人民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