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1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9:42
成语“不违农时”字面意思是“不违反农业的时节”。其基本含义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按照适宜的时节进行农事活动,强调抓住时机、顺应自然规律,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丰收。引申的意义是指在任何事情中都要遵循规律、时机,不可随意而为。
“不违农时”出自《礼记·月令》,其中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强调农事活动应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该成语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时节变化的重视,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时的观念十分重要,因为农作物的生长与气候、季节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适用于各行各业。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农民辛勤耕作的身影,以及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它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做事要有计划和节奏,避免盲目行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因为没有把握好时间而导致错过了一些机会。因此我逐渐意识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开始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比如制定学计划和工作进度,使我的生活更加有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春风化雨催新绿,
不违农时播希望。
田间地头忙耕作,
一片丰收映日光。”
在英语中,“timing is everything”可以与“不违农时”相提并论,强调时机的重要性。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旬”概念也有类似的涵义,强调食材和季节的搭配。
通过对“不违农时”的学*,我深刻体会到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农业生产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行动上更加注重规律与时机的结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淮南子·主术训》:“不违农时,则民无饥寒之忧。”
《吕氏春秋·孟春纪》:“不违农时,则民无饥寒之患。”
《管子·牧民》:“不违农时,则民无饥者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违农时,民是以和。”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战国时期,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自己如何尽力治国,百姓遭灾时是如何尽力救济,为什么人口没有增加。孟子认为只是考虑如何去救灾,没有考虑到如何不违农时去发展农业生产,应该尽快抓紧时间促进生产,让人们过上温饱生活
~,减少误工,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