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7:58
成语“事与心违”由“事”、“与”、“心”和“违”四个字构成。字面意思是“事情与内心相违背”,即外在的事情和内心的想法、意愿不一致。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与他的真实想法、内心愿望不相符,常常用于形容处于矛盾状态或无奈的选择。
“事与心违”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情感和行为复杂性的反映。这个成语在古代文人作品中也常用以表达内心的挣扎与困惑,尤其是在面对道德选择或社会责任时。
“事与心违”可以在多个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内心与外在行为的矛盾常常引发深刻的思考。这种心灵的挣扎在历史文献中频繁出现,反映了个人在道德、责任与欲望之间的困境。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这种感受愈发普遍,很多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压力之间感到事与心违。
“事与心违”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复杂的,既有无奈也有苦涩。它引发对生活中选择的思考,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种矛盾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会导致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个人的幸福感。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面对过职业选择的困惑。虽然当时的工作稳定,但我内心期盼的是能够追求更有创造力的职业发展。这种“事与心违”的状态让我感到无比挣扎,最终我选择了追随内心的声音,转向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表达这一成语的内涵:
心中理想似晨曦,
事外繁杂如烟霭。
事与心违常缠绕,
唯愿真我得自由。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go against one’s heart”或“to be torn between two choices”。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内心与外界压力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通过对“事与心违”的学,我体会到内心真实感受与外在行为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在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这种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深刻地反思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个成语的灵活使用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
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晋书·王导传》:“事与心违,虽亲弗和。”
《后汉书·班超传》:“事与心违,虽远弗安。”
《汉书·王莽传》:“事与心违,虽贵弗荣。”
《史记·项羽本纪》:“事与心违,虽胜弗乐。”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事与心违,虽成弗喜。”
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