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3:35
成语“死有余罪”的字面意思是“死了还有更多的罪责”,即指一个人即使死去,仍然有更多的罪行未被追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的罪行非常严重,甚至死后也不能得到完全的宽恕或赦免。
“死有余罪”出自《汉书·王莽传》。在其中,王莽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导致许多人被判死刑。这个成语反映了在某些情境下,个体的罪责与社会的公正之间的紧张关系。
“死有余罪”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罪行非常重大,以至于即使死去也难以得到宽恕。它可以出现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死有余罪”反映了社会对罪行的严厉态度。在古代,法律往往比较残酷,许多罪犯即使死后也难以得到公正的评判。现代社会中,随着人权意识的增强,法律制度在逐渐变化,但该成语的使用仍然提醒人们对不法行为的警惕与反思。
“死有余罪”让我联想到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罪恶的惩罚。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反思,更是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它也引发了对法律与道德边界的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正义时不能走极端。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在讨论社会不公时提到过“死有余罪”。当我们讨论某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时,我用这个成语强调了法律应该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
昔日权臣罪难赦,
死有余罪恨难平。
幽冥之中仍受罚,
千古留名是非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beyond redemption",意指某人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虽然两者都表达了对罪行的严重性,但“死有余罪”更强调了对死者罪责的延续。
通过对“死有余罪”的深入学习,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体罪行的描述,更是对社会正义和法律公正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背景与情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思想和感受。
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虽死,犹有余罪,不敢见先帝于地下。’”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曰:‘吾虽死,犹有余罪,不敢见先帝于地下。’”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虽死,犹有余罪,不敢见先帝于地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死有余罪,不足惜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死有余罪,而况生乎?”
况且张献忠识字不多,你替他草飞檄辱骂朝廷,直斥皇上,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