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1:52
成语“兴师问罪”字面意思是“派兵兴师,询问罪责”。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出征讨伐敌人或对某人进行审问、追究责任,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个行为或**表示强烈的不满,要求对方解释或承担责任。
“兴师问罪”源于**古代的军事文化和政治传统。历史上,许多朝代在处理叛乱或不法行为时,常常采取军事手段来维护权威。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不明确,但它可以与《左传》等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联系起来,反映出古代社会对权力和责任的重视。
“兴师问罪”通常用于描述对某种行为的不满和追责。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于表现冲突和对抗的情节。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批评某种不当行为,传达对责任的追究。在演讲中,可能用来强调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政策的质疑。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权力和责任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成语“兴师问罪”体现了对不当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责任的诉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法律追责等领域,强调透明度和责任感。
“兴师问罪”带给人一种严肃和紧迫的感觉,常常与愤怒、不满和责任感相关联。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当行为时,不能沉默,而是要积极追究,要求解释和承担责任。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由于某位成员的失误导致了重大损失,团队领导在会议上兴师问罪,要求该成员详细说明情况,并提出改进方案。这个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在团队中保持沟通与透明的必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兴师问罪”:
风起云涌战鼓雷,
兴师问罪问何妨。
只愿清明天下治,
不负良心诉心肠。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call to account”,强调追究责任。不同文化在处理责任和权力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西方社会,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而在**文化中,集体和权威往往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兴师问罪”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社会责任和正义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让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同时,它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勇于追责,维护公正。
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资治通鉴·唐纪》:“李光弼兴师问罪于安禄山。”
《后汉书·袁绍传》:“绍乃兴师问罪于公孙瓒。”
《汉书·王莽传》:“莽乃兴师问罪于匈奴。”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兴师问罪于齐。”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兴师问罪于虞。”
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