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0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1:21
“兴师动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兴起军队,动员群众”。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某个目的而调动大批人力和资源,通常用于形容为了某个重大**或任务而进行的广泛动员。
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常用来描述动员军队和民众参与战斗的情景。它反映了在重大任务面前,动员各方力量的重要性。具体的文学出处可能难以追溯,但在历史文献和古代战争的描述中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用法。
“兴师动众”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战争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兴师动众”在历史上多涉及军事和政治。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已不再是主要的社会活动,但该成语在许多领域中仍然适用,如大型活动的组织、企业的项目管理等。
“兴师动众”通常带有一种紧迫感和重要性的情绪联想。它可以让人感受到集体行动的力量和团结的精神,也可能引发对某些重大**的思考与反省。
在我参与组织一次大型志愿活动时,我们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确实是“兴师动众”,号召了许多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这样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使用“兴师动众”: “为了拯救被困的山羊,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兴师动众,带着绳索和工具,向山顶进发。阳光照耀在他们的脸上,映衬着那份无畏与团结。”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obilize forces”或“rally the troops”,它们同样强调动员力量的概念。在其他文化中,动员群众的表达也常见于描述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尽管具体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兴师动众”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让我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注重团队和集体行动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努力将这一成语融入到适当的语境中,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兴师动众,以讨曹操。”
《后汉书·袁绍传》:“兴师动众,以讨董卓。”
《汉书·王莽传》:“兴师动众,以讨不臣。”
《史记·项羽本纪》:“兴师动众,以图大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兴师动众,以征不义。”
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太守吴起与魏武侯魏击谈论怎样才能做到战无不胜,吴起就用兵经验发表看法,君主要倚仗: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既然怕~,不如不养活这些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