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4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9:28
“断章截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一个完整的文章或诗句截断,取其一部分。它通常用来形容在引用或理解某个文本时,只看其中的一部分,而忽略了整体的内容和上下文。其基本含义是指片面理解或引用,容易导致误解。
“断章截句”源于古文,尤其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常见。其典故可以追溯到《论语》,孔子提到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了对整体思想的理解。虽然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其概念在古代文人圈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断章截句”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容易因时间紧迫而“断章截句”,导致误解和信息失真。这一成语在网络时代尤为适用,提醒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应保持警惕,关注整体。
“断章截句”让我联想到误解与偏见,它提醒我在交流时要尽量全面、深入地理解对方的观点,避免因为片面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在大学期间,我曾因“断章截句”而与同学产生误会。我在课堂上引用了一段话,却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导致同学对我的观点产生了误解。这让我意识到在表达时,提供完整的信息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断章截句”:
月下独行影徘徊,
断章截句心难回。
一语未尽情未了,
何必急于求其释。
这表达了对未尽之言的遗憾,以及对完整理解的渴望。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taking things out of context”,它也指在不考虑整体背景的情况下引用某些言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内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共鸣。
通过对“断章截句”的学,我更加明白了在沟通和理解中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要注重整体性,避免片面。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断章截句,破坏义理。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宗宪闻之,客诸幕,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后常持斧自毁其面,断章截句,颠倒错乱,人莫能识也。”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断章截句,破碎大道。”
《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截句,非文之本,而学者或以为工。”
《朱子语类》卷十九:“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断章截句,无所归宿。”
《宋史·选举志一》:“断章截句,破坏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