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0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43:17
成语“冗词赘句”由“冗词”和“赘句”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多余的词语和冗长的句子。基本含义是形容文章或言语中不必要的、重复的部分,使得表达显得累赘和啰嗦。
“冗词赘句”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而是由现代汉语演化而来。这一成语的构成反映了对简洁表达的追求,强调语言的精准与有效性。在古代文学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一成语,但类似的概念早在古代文论中便有所体现,如《论语》中提到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冗词赘句”通常用于批评某段文字或讲话的表达方式。例如: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简洁有效的表达尤为重要。“冗词赘句”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以提升信息的有效传递。在职场、教育、媒体等领域,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对高效沟通的需求。
“冗词赘句”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繁琐的会议记录和长篇大论的演讲,常常让人感到无聊和疲惫。它提醒我在表达时要注重简洁,避免让听众失去兴趣。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需要撰写报告和邮件。为了避免冗词赘句,我会在写作后进行反复修改,力求将语言简化,确保信息传达清晰有效。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
言辞如流水,虽多却无味,
冗词赘句间,失却真情味。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冗长表达的不满,强调了简洁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ordy”或“verbose”,同样用于形容语言的冗长与啰嗦。不同文化中对简洁表达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简明扼要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
通过对“冗词赘句”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追求简洁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写作及演讲中,尽量避免冗词赘句,能够使我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力。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其文删繁就简,去冗词赘句,颇得古文之法。”
《清史稿·文苑传三》:“其文简而明,去冗词赘句,务求精当。”
《宋史·文苑传六》:“其文虽无甚高论,然多去冗词赘句,亦自成一体。”
《唐诗纪事》卷五十二:“诗不厌改,贵乎精也。所谓‘冗词赘句’,语不必录。”
《文心雕龙·熔裁》:“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
这篇文章思想明确,语言简练,没有冗词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