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5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43:17
“军临城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军队已经逼近城墙下”。它的基本含义是敌军即将进攻,形势紧迫,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危机感或紧迫感,暗示需要迅速采取行动。
“军临城下”源于古代战争的场景。当敌军在城外集结准备攻城时,守城的士兵和百姓便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慌。这一成语反映了战争中的紧张氛围,并在历史上多次被引用。具体的典故可能并不明确,但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记忆。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种紧迫的情境,尤其是在政治、商业或个人生活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历史和文化中,战争和冲突是常见的主题,“军临城下”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安全和稳定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战争的场景不再普遍,但“军临城下”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紧迫和威胁,适用于商业竞争、学业压力等多种情况。
“军临城下”这个成语常常给人带来紧张、焦虑的情绪,联想到胜负未卜的局面。在表达时,它能够有效地传达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或做出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重要的项目截止日期,我和我的团队感到“军临城下”的压力。我们加班加点,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紧迫感的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向前迈进。
在一首描写逆境奋斗的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当夜幕降临,星光黯淡,
军临城下,心如刀绞。
但我不屈,勇往直前,
誓与命运,抗争到最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enemy at the gates”,同样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威胁感。不同文化中对待危机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情感是一致的。
通过对“军临城下”的深度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紧迫感和危机感的有效表达。在学*和表达中,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文化意义,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使用,使沟通更加生动和有力。
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宋史·岳飞传》:“军临城下,飞乃自将,出郾城。”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军临城下,曹操乃大惊。”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军临城下,亮乃自将,出祁山。”
《史记·项羽本纪》:“军临城下,项王乃大惊。”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军临城下,民有饥色。”
元帅~,将至壕边,觑南唐一鼓而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