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3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7:38
“义正词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义气正直,言辞严厉”。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表达观点或立场时,态度端正,言辞严厉,通常用于强调某种正义或原则,显示出坚定的立场。
“义正词严”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为“义正而辞严”。这里的“义”指的是正义、道义,“词”指言辞、语言。这一成语表达了一种在道义上有理、在语言上有力的状态,强调了正义和言辞的结合。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尤其在争论、辩论或演讲中,强调发言者的立场坚定和观点正义。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气节与正义感。例如,在小说中,某个角色在面对不公时,能够“义正词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此展现其高尚品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与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成语“义正词严”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正义和言辞严谨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处理社会不公、法律问题等方面,强调了言辞的力量与道义的重要性。
“义正词严”给人一种坚定、勇敢的感觉,通常与正义感、责任感相联系。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发声,并用力量捍卫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同事在公司会议上,针对不公平的工作分配,勇敢地“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表达正义时的坚定态度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义正词严”融入其中:
风起云涌正义声,
义正词严志不平。
一腔热血洒征途,
无畏无惧向前行。
通过这样的创作,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与追求正义的勇气。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speak with conviction”(以坚定的信念发言)或“stand up for what is right”(为正义而站出来)这样的表达,这些短语同样强调了坚定立场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然而,汉语中的“义正词严”在文化上更加强调了道义的内涵和语言的力量。
通过对“义正词严”的学*,我加深了对正义与言辞关系的理解,认识到在表达观点时,态度与语言的严谨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坚持正义,勇敢发声。
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为文义正词严,有《范文正公集》行世。”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太宗以征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征自陈有疾,诏答曰:‘昔蜀后主昏弱,齐文宣狂悖,然国称治者,以有良相。今太子幼,卿当辅之,义正词严,朕所倚赖。’”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咸丰初,以侍郎督办团练,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其为文,义正词严,有《曾文正公全集》行世。”
《明史·王守仁传》:“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久之,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其论学书,义正词严,学者宗之。”
《宋史·吕祖谦传》:“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尤明《春秋》,后与张栻讨论,栻亦谓其义正词严。”
本大臣、本部堂声罪致讨,~,断断不能再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