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2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7:05
“义断恩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义气决然,恩情断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必须作出决断的情况下,选择了遵循道义而彻底断绝与某人或某事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决心和坚定的立场。
“义断恩绝”这个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其构成的字词理解其意义。成语中的“义”指的是道义、正义,而“恩”则多指情感、恩惠。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常常表达出对义气的重视与对恩情的割舍,因此在古代文学中相关的主题并不少见。
“义断恩绝”一词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义气和恩情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人们常常因为义气而选择帮助他人,然而在面对重大伦理抉择时,选择“义断恩绝”则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现代社会中,虽然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但这一成语仍然提醒人们关注道德与情感之间的平衡。
“义断恩绝”往往带有一种悲壮的情感,令人联想到牺牲、决心与道义。它反映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人们可能会经历的痛苦与挣扎。这种情感也可以激励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更符合道义的选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当朋友出于私利而背叛了我,我深感失望,最终选择了与他断绝关系。虽然痛苦,但我明白自己做出了一个符合内心道义的选择。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在风雨飘摇的夜晚,
我选择了义断恩绝,
即便孤独如影随形,
心中有道义的明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可以用“cutting ties”来表达断绝关系的意思,但它可能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结束,而缺乏道义上的强调。
通过对“义断恩绝”的深入分析,我深刻体会到这一成语在道德选择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提醒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原则,也激励我们在面临挑战时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对文化的理解。
想人生最苦是离别,可怜是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既死,神宗义断恩绝,遂尽夺其官。”
《宋史·岳飞传》:“秦桧忌飞功,义断恩绝,遂陷飞于死。”
《资治通鉴·唐纪》:“李敬业起兵,武后义断恩绝,遂夷其族。”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曹操义断恩绝,遂并其众。”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王盟,约曰:‘先入关者王之。’汉王既入关,项王义断恩绝,遂杀汉王。”
此刻又被景翼那厮卖出来,已是~的了,还有甚么守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