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0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6:05
成语“义不得辞”字面意思是“义理上的责任无法推辞”。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道义上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无法以任何理由逃避或拒绝。
“义不得辞”并非出自某一著名的古典文献,而是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中的道义观念。儒家强调忠、孝、仁、义等道德准则,认为人在道义上应当承担责任,不可推辞。这一成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责任和义务的重视。
该成语可以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义与责任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现代社会中,虽然个人主义盛行,但“义不得辞”的观念仍然在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团队合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中,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
“义不得辞”给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联想。听到这个成语时,常常会想起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勇敢承担责任,令人敬佩。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在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时,我意识到作为组长,我有责任带领团队克服挑战。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义不得辞”的重要性,最终鼓励团队共同努力,完成了任务。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义不得辞”:
风雨兼程路漫漫,
义不得辞挑重担。
携手共渡难关处,
心系家国志在前。
在英语中,“moral obligation”可以与“义不得辞”相对应,强调道德上的责任。然而,文化在道德观念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在西方,个体主义较强,可能更注重个人选择,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更加普遍,强调社会责任。
通过对“义不得辞”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更是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生活中,无论面对怎样的选择,都应勇于承担义务和责任。
震以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而后升在王廷,策名委质,列为帝臣,选任唯命,义不得辞。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也,乃泣而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