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5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6:05
“义不容辞”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义务不容推辞”。它强调一种责任感和道义上的义务,表示在某种情况下,出于道义或责任,自己必须承担某种责任或义务,无法拒绝或推卸。
“义不容辞”出自《左传》,原文为“义不容辞,辞之则可”。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道德责任的重视,强调在社会和家庭中,人们应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面临重大**或考验时。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责任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义不容辞”体现了对责任的重视和对忠诚的追求。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所变化,但在面对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时,这种责任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朋友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这个成语常常让我思考怎样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我参与志愿者活动时,深刻体会到“义不容辞”的含义。活动中,大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这让我明白了,面对社会问题时,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行动,而不是袖手旁观。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使用“义不容辞”: “当战火蔓延到村庄时,年轻的村民们在的召唤下齐聚一堂。用沙哑的声音说:‘在这个危急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必须团结起来,共同保卫我们的家园。’”
在英语中,可以用“duty-bou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一种义务和责任感。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强调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核心价值观上,两者是相通的。
通过对“义不容辞”的学*,我认识到责任与担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行动中更注重道义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践行这一成语的精神。
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宋史·岳飞传》:“义之所当,虽死不悔。”
《资治通鉴·汉纪》:“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后汉书·杨震传》:“义之所当,虽死不避。”
《史记·项羽本纪》:“义之所至,虽死不辞。”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义之所在,不辞其劳。”
东汉时期,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大举进攻孙权与刘备。赤壁之战大败而归,经过休整又一次亲率大军南下伐吴。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谋士张昭认为必须联合刘备,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东吴的女婿,抗曹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应该~地担当起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