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3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8:42
成语“不容置辩”字面意思是“不允许辩论或争辩”,引申含义为某件事情或观点是明确而无可争辩的,无法进行反对或辩护。它常用于强调某种情况的绝对性或不可否认性。
“不容置辩”出自《左传》,原句为“不可置辩”。左传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和见解。该成语反映了当时对某些事情的绝对立场,强调了不容置疑的态度。
该成语常用于正式的场合,如学术讨论、演讲、法律辩论等。它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当作者希望强调某个观点的权威性或不可争议性时,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用于表示某个事实的公认性。
在**文化中,成语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不容置辩强调的是对真理和事实的尊重,反映出一种追求公正和理性的社会态度。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该成语依然适用于强调某些普遍真理或共识。
“不容置辩”给人的感觉是坚定而有力的,能够引发一种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感在讨论和辩论中尤为重要,能够促使人们更认真地对待事实和证据。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遇到一个场合,关于某项技术的有效性存在争议,而经过多方研究和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容置辩的。最终,这一结论帮助团队做出了重要决策。
在一首诗中:
月明点滴心事间,
真理如光不容辩。
疑云散尽见晴空,
心中自有一轮圆。
这首诗通过描绘心中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不容置辩”的深刻内涵。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beyond dispute”或“undeniable”,这些表达同样用于强调某件事情的确定性和无可争辩性。不同文化中对真理的尊重和追求是相似的,但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容置辩”的全面理解,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反映了人们对真理和事实的追求。在日常沟通中,恰当地使用这一成语能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观点。这种表达的力量在实际交流中值得我们重视与运用。
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
《宋史·岳飞传》:“飞曰:‘不容置辩,吾自知之。’”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上曰:‘不容置辩,卿等皆知之矣。’”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不容置辩,吾自知之。’”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不容置辩,天下皆知之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矣,不容置辩。’”
不,这都是事实,~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