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3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9:24
成语“不屑教诲”由“不屑”和“教诲”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不屑于接受教导或训诲”,表示对某种教导或劝告的轻视或拒绝,通常暗示对方的教导没有价值或不值得重视。
“不屑教诲”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见。表达对教导不屑的态度在**文化中并不罕见,通常出现在一些关于个人主张或独立思考的文章中。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接受教导是传统美德。因此,“不屑教诲”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被视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的崛起使得这种态度在年轻一代中愈加普遍,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质疑。
“不屑教诲”常常带有反叛和坚定的情感反应,表现出一种自我决策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在使用时,可能引发对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在我个人的学*和生活中,有时面对老师或长辈的建议,会产生“不屑教诲”的感觉,尤其在我坚定自己的选择时。我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尊重他人的意见仍然是重要的,即使我不完全同意。
在一篇短篇小说中,可以写道: “在尘封的书房里,他翻阅着古老的典籍,心中暗想,‘不屑教诲’是我的信条,唯有真理才能引导我前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disdain advice”,意指不屑于接受建议。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的情感与“不屑教诲”相似,体现了对外部意见的拒绝。
通过对“不屑教诲”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成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差异。这个成语教会我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应有的自信,同时也提醒我在适当的情况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不屑教诲,以自固其权。”
《后汉书·袁绍传》:“绍不屑教诲,以自大其族。”
《汉书·王莽传》:“莽不屑教诲,以自高其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不屑教诲,以其臣为不忠。”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竖子不足与谋。’遂不屑教诲。”
虽受过多年的感化教育,他仍然不改偷窃的恶习,这样的人已是让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