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0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9:12
成语“不寒而栗”字面意思是“不用寒冷的天气却颤抖”,形容因恐惧而颤抖,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可怕的事物或境遇让人感到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在没有实际寒冷的情况下,因害怕而感到冷颤,强调了一种内心的恐惧感。
“不寒而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君子之德,风之至;小人之德,草木皆寒而栗。” 这里提到的“栗”是指颤抖,结合上下文,表达了君子和小人之间在道德上的差异。成语使用中强调的是小人的恐惧和不安。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恐惧常常与道德、善恶的判断联系在一起,不寒而栗的成语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如在讨论社会不公、暴力时,容易引发人们的不安与恐惧。
听到“不寒而栗”这个成语,我会联想到那些恐怖的故事和惊悚的场景,往往伴随着心跳加速和紧张的情绪。它使我想到恐惧的力量,以及在面对未知时的脆弱感。
在一次露营活动中,夜晚听到周围的动物声,我和朋友们都有些不寒而栗,虽然知道那些不过是小动物,但心里的恐惧感却难以抑制。这个成语恰好描述了我们的心情。
夜晚的森林,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忽然传来一声低吼,令人不寒而栗。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恐惧,仿佛黑暗中隐藏着不可名状的秘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hilled to the bone”,也表示因恐惧或寒冷而感到极度不适。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所传达的恐惧感是相似的。
通过对“不寒而栗”这个成语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情感的表达与文化的内涵。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恐惧和不安时,能更好地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情感。在日常交流中,适时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升沟通的效果。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西汉汉武帝时酷吏义纵,在任定襄太守时,将狱中重刑犯120多人全部判死刑,罪犯家属买通狱卒探监,结果也都全被判死刑,一天就处死400多人,一时引起很大的震动,人们纷纷感到非常恐怖寒栗,担心有一天会被义纵杀掉
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