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7:37
“义正辞严”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义正”和“辞严”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义理正当,辞句严厉”。它通常用来形容在言辞上非常有力量且合理,表达正义之感,常用于批评或指责他人时的态度严肃且坚定。
“义正辞严”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和《史记》等古代文献中,反映了古人对于正义和道理的重视。在这些文献中,正义和道理常常是用来评判人们行为的标准,因此,相关的词汇也逐渐演变成为成语。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和道德观念占据着重要地位。“义正辞严”不仅反映了个人在面对不公时的勇气,也代表了社会对于正义行为的赞赏。在当代社会,随着法律和道德观念的不断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勇敢发声。
“义正辞严”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鼓舞。在面对不公时,能够以此态度发声的人往往让人感到信心倍增,促使更多人关注正义和真相。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学校的辩论会上,我以“义正辞严”的态度表达了我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虽然面临较大压力,但最终的效果让我意识到,坚定的立场和合理的论据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在黑暗中我高声呐喊,
义正辞严,心中无畏。
真理的光芒驱散了阴霾,
正义的声音传遍四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ighteous indignation”,意指对不正义的强烈愤怒和反对。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强调对正义的坚守。
通过对“义正辞严”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语言表达中,坚定和有理有据的态度是多么重要。这不仅提高了我在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也让我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义和真理的声音。
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观文殿学士、太子宾客齐国公,以疾请邓州,进尚书左仆射,辞不受。疾革,复上表请邓州,乃改授户部尚书、知颍州。肩舆之官,行至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太宗以征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征自陈有疾,诏答曰:‘昔蜀后主昏弱,宦竖操国柄,几倾社稷。以卿明德,当乐股肱之义,而固辞衰疾,为国惜贤,非所望也。’征乃就职。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然而务存节俭,力行仁义,义正辞严,动不失人。”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职贡等目。国藩学义理,宗尚洛、闽,而博通群籍,能文章,义正辞严,雅善言兵。”
《明史·王守仁传》:“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及居南宁,所操益熟,出入经传,义正辞严,一时学者翕然宗之。”
《宋史·吕祖谦传》:“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尤明习国家典故,义正辞严,达于时务。”
魏竹冈拆开看时,不料上面写的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