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2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7:02
“义愤填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义气和愤怒充满了胸膛”。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因为见到不义之事而感到愤怒,心中充满正义感和愤慨。
“义愤填膺”最早见于《左传》,其中描述的是正义与愤怒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成语中的“义”指的是正义、道义,而“愤”则是愤怒、愤慨。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正义感的重视,以及对不公不义现象的强烈反对。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在面对不公正现象时的愤怒情绪,适用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感被高度重视,许多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都强调了为正义而战的精神。“义愤填膺”体现了这种文化特质,尤其在面对不公不义现象时,它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社会和公益活动中,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
“义愤填膺”让我联想到那些为正义而奋斗的人物,他们不仅感受到愤怒,更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情感反应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思考,促使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坚定。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看到一些弱势群体的处境,让我感到义愤填膺。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努力为他们发声。这种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该成语的含义,也实践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愤填膺”:
在夜幕降临之际,愤怒如潮涌,
义愤填膺,心中正义燃烧。
我愿为弱者,举起明亮的灯,
照亮黑暗,驱散无情的霜。
在英语中,“righteous indignation”可以与“义愤填膺”相对应,表达因不公正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虽然两者都强调正义感,但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导致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差异。
通过对“义愤填膺”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愤怒的成语,更是对正义感的呼唤。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表达,增强情感的传递,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勇于发声、关注社会。
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
《明史·海瑞传》:“瑞闻之,义愤填膺,乃上书劾之。”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义愤填膺,乃上书请战。”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闻之,义愤填膺,乃起兵讨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闻之,义愤填膺,乃上书请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义愤填膺,乃引兵而东。”
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恨之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