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1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01:26
成语“激忿填膺”由“激忿”和“填膺”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激起愤怒,充满胸膛”。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因为愤怒而心中充满情绪,形容人处于非常愤怒的状态。
“激忿填膺”一词的来源较为模糊,但其相关成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成语中的“忿”字常用于形容愤怒,而“膺”在古汉语中有“胸怀”的意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典故来源,但类似的表达在古文中常见,反映了古人对愤怒情感的重视。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因受到不公正对待或遭遇不满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此成语来刻画角色的内心冲突;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或对某种情况的不满。例如,在演讲中提及某种社会不公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愤怒常常被视为一种需要克制的情绪。过于激烈的情感表达可能被认为是不成熟或不理智的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适度表达愤怒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情绪释放方式,尤其是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因此,“激忿填膺”在现代语境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激忿填膺”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在社会**中为正义而愤怒的人们。它不仅仅是对愤怒情绪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不公现象的强烈反应。这种情感反应也提醒着我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不公,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遇到朋友因工作不公而愤怒不已,我使用了“激忿填膺”这个成语来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不仅让他感觉到被理解,也引发了我们之间关于职场正义的深入讨论。
在某个故事情节中,我可以写道: 在那昏暗的酒吧里,李明听到谣言,激忿填膺,拳头紧握,心中涌起无尽的愤怒与不甘。他想起了那些曾经的承诺,如今却变得如此虚无。他决心不再沉默,必须为自己争取公道。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lled with rage”或“burning with anger”,虽然表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背景和情感认知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愤怒可能被视为负面情绪,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表达愤怒被认为是追求正义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激忿填膺”的学*,我深刻理解了愤怒情绪在个人表达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不公时,更加勇于发声。它提醒我在沟通中有效表达情感,使我的表达更具力量和感染力。
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闻之,激忿填膺,乃引兵而北。”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激忿填膺,乃引兵而南。”
《资治通鉴·汉纪》:“操闻之,激忿填膺,乃引兵而西。”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激忿填膺,乃遣使者奉章诣阙。”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激忿填膺,乃引兵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