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0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7:49
成语“气愤填膺”的字面意思是气愤的情绪充满了胸膛。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因愤怒而感到心中充满了不满和不平,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愤怒情绪。
“气愤填膺”最早见于《左传》,其背景与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此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正义和不公的敏感,强调了愤怒作为一种情感反应的重要性。
在现代,成语“气愤填膺”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气愤填膺”这一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在强调正义和道德的背景下。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敏感性和愤怒情绪的表达。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公众对社会的反应常常迅速而强烈,使用“气愤填膺”来描述这种情绪也变得更加普遍。
“气愤填膺”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面对不公时的愤怒和无奈。这种情感反应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表达,也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关注周围的世界,勇敢发声。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目击到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遭到年轻人的无礼对待,我感到气愤填膺,立刻站出来为老人说话。这让我意识到,面对不公时,勇气和愤怒可以推动我们采取行动。
在一首诗中:
愤怒如火燃心间,
社会不公何时见。
气愤填膺难自抑,
愿为正义高声言。
这首诗通过“气愤填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呼吁。
在英语中,与“气愤填膺”相近的表述可以是“furious”或“outraged”。这些词汇同样表达了愤怒的情感,但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英美文化中,愤怒情绪的表达较为直接,而在中文语境中,成语的使用往往更加含蓄和文雅。
通过对“气愤填膺”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观点,增强沟通的效果。
《明史·海瑞传》:“瑞闻之,气愤填膺,乃上疏劾严嵩。”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气愤填膺,乃上表请战。”
《资治通鉴·汉纪》:“操闻之,气愤填膺,乃引兵还。”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气愤填膺,乃遣使者诣长安,请诛董卓。”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气愤填膺,欲自刎。”
秦妈妈~,盯着徐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