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4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31:40
“一鼓作气”字面意思是“在第一次击鼓时就鼓起气势”,引申为在开始做某件事情时,趁着一股劲头迅速完成,强调把握时机,集中精力,努力向前。
该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赵胜传》,原文为“赵胜之时,鼓声未已,士卒皆奋勇而进。”这里的“鼓”指的是古代的战争中用来鼓舞士气的鼓声,强调在鼓声响起的瞬间,士兵们应当迅速行动,形成气势。因此,“一鼓作气”体现了在气势高涨时迅速行动的重要性。
“一鼓作气”可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时机的重要性,尤其在商业、学等领域。现代社会中,“一鼓作气”常用于激励团队或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抓住机会,表现出果敢和决断的精神。
该成语常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到果断、奋发向前的决心。在表达时,使用“一鼓作气”能够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积极性,激励人心。
在大学时,我曾参与一个大型项目。在项目初期,我们团队士气高昂,决定“一鼓作气”迅速完成调研工作,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深刻体会到,趁着激情和动力,能够事半功倍。
在一个秋天的晨曦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金色的光辉,仿佛在召唤。她站在山顶,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于是,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向着未知的未来走去。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意为“趁热打铁”。两者都强调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一鼓作气”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抓住时机、保持动力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为我在面对挑战时提供了思维上的引导。这个成语在我日常沟通中,能够有效地激励自己和他人,推动积极向上的氛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后汉书·耿弇传》:“弇因说况曰:‘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用事,号令不行。以义征伐,天下可传檄而定,何足忧乎?’况然之,乃遣弇东归,因上书言状。”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战国策·齐策一》:“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初听这话,还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