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03:10
“偃旗仆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旗帜放倒,鼓也不打了”。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停止战斗或放弃斗争的状态,通常用于比喻放弃抵抗或斗争,表现出一种消极或屈服的态度。
“偃旗仆鼓”源于古代战争的场景。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描述了战斗结束后军队的状态。战斗停下来的时候,旗帜被放倒,鼓声停止,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停战的状态。这一成语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文化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偃旗仆鼓”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和和平是重要的主题。“偃旗仆鼓”不仅反映了战争结束的状态,也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冲突的解决场景中,强调和解的重要性。
“偃旗仆鼓”给人一种平静、安宁的感觉,常常联想到和平与和解。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冲突的反思,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在工作中,我曾参与一个项目,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讨论非常激烈。最终,我们决定偃旗仆鼓,放下争议,集中精力合作,提升了项目的效率和效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放弃争执的重要性。
在一首现代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偃旗仆鼓”:
战火纷飞的岁月,
终要归于平静,
偃旗仆鼓,
在夕阳的余晖中,
我们重拾遗失的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于“偃旗仆鼓”的表达可以是“lay down arms”,意指放下武器,停止战斗。这表明了在不同文化中,和平和和解都是普遍的价值观。
通过对“偃旗仆鼓”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何时放弃争执,选择和解,能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着我重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召诸军偃旗仆鼓,遂班师。”
《晋书·王濬传》:“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濬为益州刺史。濬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水漂疾,舟行直抵建业。吴人莫不望旗仆鼓。”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偃旗仆鼓,不得妄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偃旗仆鼓,不得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