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4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8:19
成语“气焰熏天”字面意思是形容气势汹汹,仿佛要把天空都熏染了。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某人的气焰非常高涨,气势十分强盛,常常带有一种威压和霸气的感觉。
“气焰熏天”这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和散文中。虽然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它常常用来描述某些人物或群体因其权势、地位或气势而形成的强大影响力。在历史上,许多统治者和英雄人物的气焰都被描述得如同“熏天”的状态,象征着他们的强大与不可一世。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气焰熏天”在**文化中,通常与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相联系。它反映了一种对强者的崇拜和对弱者的压迫。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能带有讽刺意味,尤其在讨论权力过度、霸权行为时,更能强调其负面影响。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震撼和敬畏,有时也带有一丝不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会联想到权力的游戏和人际关系中的强弱对比,令人思考气势与道德之间的界限。
在工作中,我曾见过某位领导在会议上表现得气焰熏天,令与会者都感到压力。这让我认识到,虽然强势的气场能够有效推动工作进程,但也可能导致团队成员的压抑感和不安。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气焰熏天”:
雄狮出谷声如雷,
气焰熏天众心惧。
狂风骤雨来袭处,
唯有勇者敢争锋。
在英语中,类似于“气焰熏天”的表达可能是“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同样传达出一种强大的气势和影响力。不过,“气焰熏天”更多地强调了气焰本身的张扬,而“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则更注重其影响和威胁。
通过对“气焰熏天”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反映了社会文化中的权力动态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丰富内涵和提升表达力的重要作用,让我在使用成语时更加得心应手。
独不见气焰熏天谁敢当。
《清史稿·和珅传》:“和珅用事二十余年,至嘉庆三年以前,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
《明史·严嵩传》:“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其当国也,贿赂滋殖,戎务倥偬,群小荧惑,罔上害人。”
《宋史·蔡京传》:“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后汉书·窦宪传》:“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
比时康太守正是~,寻常的候补道都不在他眼里,这位因为是亲戚,所以还时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