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8:18
成语“气竭声嘶”由“气竭”和“声嘶”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气力耗尽,声音嘶哑。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激烈的争论、演讲或表达情感时,由于过于激动而导致声音虚弱、气息不畅。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因情绪激动或体力透支而说话困难,常常暗示说话者情感强烈,甚至到了极点。
“气竭声嘶”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出处尚无明确记载,但该成语常常与古代文人对激烈争论、抒发情感的描写相联系。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言辞表达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在激烈讨论中情感的真挚和投入。
该成语可以用在多种场合,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重要,尤其在文学和演讲中,情绪的激烈程度往往能够影响听众的感受。“气竭声嘶”反映了人们在表达情感时所付出的努力和真诚。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感表达仍然适用,尤其在公共演讲、辩论等场合中,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气竭声嘶”给人的情感联想是强烈而激动的。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重要时刻竭尽全力的情景,或是对某种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情感反应有时会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辩论赛时,由于过于激动,我在发言时感到“气竭声嘶”,几乎说不出话来。这让我意识到,在表达情感或观点时,适度的情绪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气竭声嘶”融入其中:
激情如火焰般燃烧,
争论声中气竭声嘶。
理想的光辉在心中闪耀,
无畏前行,义无反顾。
这样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提升了表达的力量。
在不同文化中,表达激烈情感的方式各有不同。在英语中,可以用“out of breath”或“hoarse voice”来描述类似的状态,但往往不如“气竭声嘶”那样富有情感色彩。不同文化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成语的使用场合和频率。
通过对“气竭声嘶”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情感表达在语言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一个积累,更是文化的反映。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学会如何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小气竭声嘶,呼而求饮。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气竭声嘶,力尽形疲,乃引兵而东。”
《后汉书·袁绍传》:“绍气竭声嘶,力尽形疲,乃引兵而东。”
《汉书·王莽传下》:“莽气竭声嘶,力尽形疲,乃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气竭声嘶,力尽形疲,乃引兵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气竭声嘶,力尽形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