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1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4:39
“声嘶力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嘶哑,力气耗尽”。它用来形容由于极度疲惫或情绪激动而发出的声音沙哑,通常表示在争辩、呼喊或演讲时的激烈状态,传达出一种竭尽全力的情感。
“声嘶力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其中提到某位人物因着急而声音沙哑,力气耗尽。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在极端情境下的表现,尤其是在战斗或辩论时的激烈状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声嘶力竭”在**文化中常与激烈的情感或苦痛的经历相连,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重大压力或挑战时的真实状态。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在各种竞争或冲突中人们的拼搏精神,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个成语往往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为某个目标或信仰奋力拼搏的场景。它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尽管声音沙哑、力气耗尽,但仍然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一次学校的演讲比赛中,我因为紧张而声嘶力竭,尽管声音变得沙哑,但我依然坚持完成了演讲。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压力下发声的艰辛与激动。
在黑夜的森林中,猎人声嘶力竭,追逐着那只逃窜的野兽,心中燃烧着不屈的斗志,直到最后一丝力气也耗尽,他仍然不愿意放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houting at the top of one's lungs”,意指以全力喊叫,传达出类似的激烈情感。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于努力与激动的描述却有着相似之处。
通过对“声嘶力竭”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它承载着情感、力量和执着的意义。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增添语言的深度与厚度。
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资治通鉴·唐纪》:“李敬业声嘶力竭,终为所擒。”
《后汉书·袁绍传》:“绍声嘶力竭,卒不能救。”
《汉书·王莽传》:“莽声嘶力竭,终不免于诛。”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声嘶力竭,乃自刎于乌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声嘶力竭,而民弗从。”
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很多,可是有点~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