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4:40
“声名狼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誉像狼一样臭名昭著”,形容一个人名声坏,声誉极差。它通常用于指责那些行为不端、丑闻缠身的人,强调其在公众眼中的负面形象。
“声名狼藉”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在《史记》中有相关的描述。成语中的“狼藉”意指杂乱不堪,狼的形象常常与凶猛、狡猾相联系,因此该成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声誉的重视以及对不良行为的谴责。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或描述一些名声不好的个人或团体。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堕落或社会的道德沦丧。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谈论某个公众人物的丑闻,或是形容某个**导致的负面影响。在演讲中,使用“声名狼藉”可以增强言辞的力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声誉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一个人的声名不仅影响其个人生活,也会波及家庭和社会关系。因此,“声名狼藉”在文化上具有强烈的警示意味,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声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环境中,个人声誉易受到广泛传播和挑战。
“声名狼藉”这一成语常伴随着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羞耻、失落和悔恨。它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和行为的期待,同时也引发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可以促使人们反省自己的行为,警惕因小失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曾经颇受欢迎的老师,因为不当行为而声名狼藉,最终不得不辞职。此事对我们班级的气氛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意识到声誉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行为对他人的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声名狼藉”:
在黑夜的角落,
曾有多少梦在闪烁,
如今却因贪欲的火焰,
化为一片声名狼藉的尘埃。
在英语中,“notorious”与“声名狼藉”相似,通常用以形容因不良行为而广为人知的人。虽然两者在意图上相近,但“notorious”有时可以中性使用,而“声名狼藉”则多带有强烈的贬义。
通过对“声名狼藉”的学*,我深刻领悟到声誉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行为上要自律,注重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它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传达对道德和声誉的关注。
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宋史·蔡京传》:“京为相,专权擅政,声名狼藉。”
《晋书·王敦传》:“敦既专权,威震内外,声名狼藉。”
《后汉书·袁绍传》:“绍虽有才,而声名狼藉,不为士大夫所重。”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天下莫不怨望,声名狼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然其为人,声名狼藉。”
秦始皇死后,中东府令赵高与宰相李斯合谋篡改遗嘱,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赵高逼大将蒙恬自杀,同时令其兄弟蒙毅自尽。蒙毅说:“从前秦穆公杀死奄息等,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武奢,夫差杀伍子胥,他们在诸侯中声名狼藉。”
因汪太史平日~,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