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4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3:50
成语“声出金石”的字面意思是指声音如同金石般响亮、清晰。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的声音非常洪亮,或形容言辞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声出金石”最早出现在《庄子》中,庄子提到的“声”与“金石”相结合,强调声音的力度与穿透力,寓意着一种强烈的表达方式。此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声音及其影响力的重视,特别是在表达思想或情感时。
在文学作品中,“声出金石”常用于形容诗词歌赋中激昂的情感或辩论时言辞的铿锵有力。在日常对话中,若某人讲话时声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可以用此成语来赞美其表达能力。在演讲场合,使用该成语可强调演讲者的声音和表达技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化中,声音的力量被广泛重视,尤其是在演讲、诗词朗诵等场合。“声出金石”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文化中对言辞力量的崇尚。在现代社会,尽管传播方式多样化,但声音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公共演讲、媒体传播等领域。
“声出金石”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激励、振奋,因为它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表达和坚定的信念。这种声音的力量让人联想到领导力、影响力,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够引领他人的能力。
在一次学校的辩论赛中,我尝试用“声出金石”来形容我的辩友在台上铿锵有力的发言。他不仅声音洪亮,而且逻辑严谨,深深影响了评委和观众,使我们的队伍获得了胜利。这让我意识到,表达的力量在于声音的洪亮和内容的严谨。
在一首自创的诗中,我尝试融入“声出金石”:
在风中歌唱,声出金石,
穿云破雾,传遍山岭。
豪情万丈,心中热血,
愿为理想,再创辉煌。
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现了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决心。
在英语中,“loud and clear”可以与“声出金石”相对应,表达声音的洪亮和清晰。然而,文化背景不同,西方的表达可能更侧重于直接的沟通,而东方则更强调声音与情感的结合。
通过对“声出金石”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声音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们在交流时要注重声音的表现力。这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表达效果,也能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情感与思想。
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满于天地,如出金石。
清·袁枚《祭妹文》:“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经历,故其论说英姿飒爽,声出金石。”
明·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楚生色不甚美,虽绝世佳人无其风韵。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
宋·苏轼《前赤壁赋》:“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三乐者,即九月二十一日所记读书~,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