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2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7:35
成语“气弱声嘶”的字面意思是指气息微弱,声音嘶哑。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身体状况不佳、精神状态低落时的表现,强调一种无力和疲惫的状态。
“气弱声嘶”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描述人物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时。成语本身可以视为对古代文学中描述人物气质和心境的一种总结。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身体与精神状态常常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成语“气弱声嘶”反映了这种观念。现代社会中,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这个成语依然适用,能够形象地表达现代人因生活压力导致的身心疲惫。
“气弱声嘶”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无奈,联想到疲惫、失落、悲伤等情绪。这种状态也可能引发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反思,提醒我们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
在我个人生活中,当我经历一段忙碌的学时期后,常常会感到“气弱声嘶”。例如,备考期间,熬夜学让我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声音也变得低沉。这个成语完美地描述了当时我的状态。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气弱声嘶”:
月明夜,独自坐,
灯下影,气弱声嘶。
往日欢笑已成梦,
今宵惆怅伴孤思。
这里用“气弱声嘶”传达了诗人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于“气弱声嘶”的表达可能是“weak and hoarse”,同样用来形容一种身体状态的虚弱。不同文化中对疲惫和失落的描述虽有不同,但都传递出相似的情感。
通过对“气弱声嘶”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绘,更是对人们心理状态的深刻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精准地传达情感与意境,也让我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时更加细腻和全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六回:“我听了这话,气弱声嘶,不觉一阵心酸。”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老残听了,气弱声嘶,半晌说不出话来。”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生闻言,气弱声嘶,几欲昏倒。”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听了,气弱声嘶,只得勉强应道:‘是。’”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不觉气弱声嘶,泪如雨下。”
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哽咽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