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3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8:03
“气愤填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气愤充满了胸膛”。它形容一个人因愤怒而心中充满不满和激动,情绪非常激烈。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强烈的愤怒情绪,表达一种难以平息的激动状态。
“气愤填胸”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构成的词汇可以追溯至古代汉语中对气和愤怒情感的描述。类似的表达在古文中常见,通常用于描绘一个人因遭遇不公或侮辱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成语所蕴含的情感在古今文人笔下都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在不同的语境下,“气愤填胸”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气愤填胸”在文化中反映了对不公正现象的愤怒以及对权威的挑战。这种情感在社会、文学作品中常常被表现出来,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正义、个人权利时。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表达并传播这样的情绪。
“气愤填胸”让我联想到那些感受到不公的人,他们的愤怒不仅是对自身遭遇的反应,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抗议。这种情感反应能够激发人们的行动力,促使他们为改变而奋斗。
在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感到“气愤填胸”。当时,团队的决策对我的付出没有给予应有的认可,这让我感到不满。我选择表达我的感受,最终团队达成了一致,改善了决策过程。
在一首关于社会正义的诗中,我尝试使用这个成语:
无声抗议如潮涌,
气愤填胸难自控。
不公之声响彻天,
怒火中烧志不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uming with anger”或“boiling with rage”,也传达了强烈的愤怒情感。但在不同文化中,愤怒的表达方式和所受的社会接受度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愤怒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愤怒可能是正义和反抗的象征。
通过对“气愤填胸”的学,我理解到愤怒并非单一的情感,它可以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也可以是个人内心的一种反应。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时的情绪表达。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气愤填胸,乃上表请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闻之,气愤填胸,乃引兵东归。”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气愤填胸,乃引兵南下。”
《资治通鉴·汉纪》:“莽怒,气愤填胸,拔剑欲斩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气愤填胸,拔剑而起。”
一连三疏,请圣上还都,谁知被汪伯豢、黄潜善所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