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4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8:40
成语“成竹在胸”的字面意思是: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基本含义是指在做某事之前,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或思路,能够从容应对,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思路清晰、准备充分。
“成竹在胸”出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故事讲述了他在画竹子时,心中已成竹子之形,故能顺利作画。这一成语反映了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预先构思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成竹在胸”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计划和准备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种预见性和准备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广泛推崇,体现了高效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该成语常给人一种从容、自信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准备充分后的安心与顺利。这种情感反应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做好准备,以增强自信心。
在我大学的毕业设计中,我深知项目的复杂性,通过多次的调研和准备,最终在答辩中表现出色,正是因为我心中早已“成竹在胸”。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云卷云舒心已定,成竹在胸志未怯。
山高路远勇者行,前程似锦任君行。
这展示了在追求目标时的自信与坚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have a clear plan”或“to know what one is doing”,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同样强调了计划和准备的必要性。
“成竹在胸”不仅表达了清晰思路的重要性,也鼓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重视事前准备,通过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沟通和表达中,思考的深度和准备的充分性对成功的重要性。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宋史·文苑传·苏轼》:“成竹在胸,不假外求。”
《文选·陆机·文赋》:“成竹在胸,不待外求。”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成竹在胸,不假外求。”
《韩非子·难三》:“成竹在胸,不待外求。”
《庄子·外物》:“成竹在胸,无复他求。”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