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0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7:49
“庞然大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体形庞大而又沉重的物体。引申义上,常用来形容体积巨大、威严或影响力极大的事物,尤其是指某些组织、机构或国家等。
“庞然大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庞然大物,不可胜数。”这里的“庞然”形容体积巨大,“大物”则是指庞大的物体。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事物规模和影响的感知,强调了某些事物在社会和自然中的重要性。
“庞然大物”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庞然大物”在**文化中常常用于形容国家、企业、组织等,反映出对这些“庞然大物”的敬畏与思考。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和机构如“庞然大物”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作,因此这一成语在当代依然适用,具有现实意义。
“庞然大物”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敬畏与压力。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大势力时,既要有警觉,也要有应对之策。此外,它也能引发对自身渺小的反思,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勇于迎接。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读大学时,学校的图书馆被视为一个“庞然大物”,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在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每当进入图书馆,都会感受到那种厚重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氛围,激励我不断探索。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在深山之中,有一座庞然大物般的巨石,传说这是古代神灵的遗迹,岁月在它的表面留下了无数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在英语中,可以用“behemoth”来形容庞然大物,通常指庞大且难以控制的事物。比如,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也被称为“behemoths”。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在两种文化中都传达了对巨大力量或影响的关注与警惕。
通过对“庞然大物”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在我的语言表达中提供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方式,使我能够更准确地描绘事物的特征与影响。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汉书·王莽传上》:“莽为人侈口蹙顣,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是时,有司治园陵,莽以大司徒孔光名儒,相三主,太后所敬,天下信之,于是盛尊事光,引光女为太子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介子推之徒也。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这家伙看上去像个~,其实一点能耐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