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3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7:38
“庙垣之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庙宇的墙壁上的老鼠”。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处于卑微、微不足道地位的人,或者是指那些在大环境中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力微弱的人。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典籍,通常与庙宇的环境相联系。庙宇是神圣的地方,墙壁上的老鼠象征着那些在神圣环境中生活但无关紧要的生物,表达了对某些人或事物的轻视。
“庙垣之鼠”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微不足道、沧海一粟、如蚍蜉撼大树
反义成语:一鸣惊人、鹤立鸡群、如日中天
在**文化中,庙宇通常是信仰和崇拜的场所,象征着尊严和神圣。因此,“庙垣之鼠”不仅仅是描述一个人的地位低微,还蕴含了对某种社会地位的批判。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以用于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或对某些制度的不满。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悲哀的情感,令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中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努力往往被忽视。它也引发了对社会分层和不平等的思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他的工作十分努力,但由于团队的结构和文化,他的贡献总是被忽视。这让我想到了“庙垣之鼠”,我希望能为他发声,帮助他得到应有的认可。
在某个古老的庙宇里,庙垣之鼠悄然游荡,见证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尽管它的存在微不足道,却也在神圣的墙壁间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mall fry”或“underling”,也是用来形容那些地位低微的人。然而,这些表达往往缺乏“庙垣之鼠”所带有的文化和情感深度。
通过对“庙垣之鼠”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反映。这个成语让我反思了在社会中被忽视的人,也促使我在表达中更加关注那些微小而重要的声音。
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
《宋史·五行志》:“庙垣之鼠,夜行窃食。”形容老鼠在夜间行动,偷吃庙宇中的食物。
《后汉书·五行志》:“庙垣之鼠,穿墙而入。”描述老鼠穿过庙宇的墙壁进入内部。
《汉书·五行志》:“庙垣之鼠,窃食宗庙之祭。”指老鼠偷吃庙宇中的祭祀食物。
《史记·滑稽列传》:“庙垣之鼠,夜出昼伏。”形容老鼠在庙宇墙壁中夜间活动,白天躲藏。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庙垣之鼠,食人之余。”意指在庙宇墙壁中的老鼠,吃人祭祀后的剩余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