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7:05
“人神同愤”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人和神灵都愤怒”。其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事情的愤怒情绪极为强烈,以至于人类和神明都产生共鸣,表达了极端的愤怒和正义感。
“人神同愤”这一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通常被认为与古代神话和信仰有关。在古代,神明被视为维护正义和道德的存在,当人们遭受到不公或邪恶时,神明也会感到愤怒。这一成语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不义行为的强烈反感。
“人神同愤”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社会评论等场合,尤其是在讨论社会不公、腐败、邪恶行为时。例如,作家在描述某个**时,可以用“人神同愤”来强调民众对不义行为的强烈反对。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和道德观念被高度重视。“人神同愤”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期待和对邪恶行为的反感。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存在,尤其在面对社会不公、腐败等问题时,公众的愤怒往往会引发集体行动。
“人神同愤”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愤怒感。这种情感使我更关注社会问题,并激励我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同时,它也让我联想到英雄人物在逆境中奋起反抗的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抗议活动。当时看到一些企业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大家的愤怒可谓人神同愤,最终促成了相关政策的改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人神同愤共怒潮,正义之声响四方。 黑云压城愁欲泣,白光闪现照人间。”
在英语中,“the wrath of the people and the gods”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直接对应的成语较少。西方文化中,常用“the anger of the masses”来描述大众的愤怒,这虽然没有涉及神明,但同样表达了对不公行为的强烈反对。
“人神同愤”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对社会正义的渴望,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共同情感。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表达,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使沟通更加生动有力。
曾不怀音,公行反噬,肆兹悖逆,人神同愤。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四年》:“李师道素懦怯,初闻诏书下,惧不知所为,左右皆曰:‘王不用忧,诏书所禁不过赃贿耳。’师道乃安。既而诏书切责,始惧,乃发使奉表,请使者入朝,且献沂、密、海三州。上许之。未几,复反。于是诏诸道兵讨之。师道性贪,左右多以贿进,由是益骄。及官军四集,惶骇不知所为,乃听左右计,发民修城,日役万人,老弱不得休息。人神同愤,怨声盈路。”
《清史稿·洪承畴传》:“承畴既降,其母自闽来,责之曰:‘汝非我子,曷不速死!’承畴惭而退。其妻亦自缢死。人神同愤,天下冤之。”
《明史·海瑞传》:“瑞抚江南,锐意兴革,裁冗费,抑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而奸民又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人神同愤,几激成大变。”
《宋史·岳飞传》:“金人所惡,惟飞一人,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然则和议自此坚矣。飞死,军士皆流涕,悲愤号叫,人神同愤。”
《旧唐书·于志宁传》:“肆行暴虐,人神同愤,法令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