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0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4:53
“满腔义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充满了对不公或邪恶的愤怒”。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不公正现象或行为感到非常愤慨,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愤怒与不满。
“满腔义愤”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文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有关。传统文人常常在诗词中表达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愤怒,进而形成了这一成语。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反抗精神,例如《史记》中对腐败官员的批评。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满腔义愤”常常与对社会公正、道德伦理的关注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不公现象的强烈反应与追求正义的愿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人们对社会不公、环境问题等的愤怒与反抗。
“满腔义愤”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联想到了正义感、勇敢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情感反应可以激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勇敢发声,推动社会进步。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当看到身边的不公正现象时,我曾感到满腔义愤。比如,当我发现身边的朋友遭受不公平对待时,我感到非常愤怒,并主动站出来为他们辩护,试图改变现状。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运用“满腔义愤”:
风起云涌时,满腔义愤涌心头,
为世间不平事,举笔怒书千古愁。
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不屈的精神。
在英语中,可以用“righteous indignation”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指一种因不公而产生的正义感愤怒。
通过对“满腔义愤”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这一成语在表达不满与追求正义时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达情感,增强沟通的力量。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升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那些人满腔义愤,来势汹汹,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听了,满腔义愤,恨不得立刻就去找那人理论。”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见鸦片流毒,满腔义愤,力主严禁。”
《明史·海瑞传》:“瑞见民困,满腔义愤,上书极言。”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满腔义愤,誓不与贼俱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以满腔义愤,誓欲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