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4:53
“满腔悲愤”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不公或遭遇困境时,心中的强烈情感,特别是悲痛和愤怒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
“满腔悲愤”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词方式和使用情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悲愤情感的描绘。许多古诗词和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对悲愤情感的渲染,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个人的遭遇等。
“满腔悲愤”反映了个体在面对社会不公、苦难时的情感反应。在**传统文化中,悲愤常常与忠义、正义等主题相连,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渴望。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引起共鸣。
“满腔悲愤”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许多不公**,如战争、灾难、社会动荡等。这种情感传递的强烈性使得它在表达个人和集体情感时显得尤为生动和有力。
在我生活中,曾经在一次社会活动中,看到一些弱势群体受到不公正对待,心中感到满腔悲愤。这种情感促使我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希望能够为他们发声。
以下是一段小诗:
满腔悲愤随风起,
泪洒江水诉心痴。
何时日出光明现,
共迎朝霞换新姿。
这首小诗通过描绘悲愤的情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illed with rage and sorrow”,它同样传达了强烈的悲愤情感。不同文化对悲愤的表达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都能反映出对社会不公的共鸣。
通过对“满腔悲愤”的学*,我认识到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反应。在日常交流中,恰当地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有力地表达情感和态度,促进对话和理解。
吴吉昌满腔悲愤,他在家里对老伴激动地说:‘我相信总有一日,会重见青天……’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闻言,满腔悲愤,誓要为晁盖报仇。”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刘备闻之,满腔悲愤,誓要报仇。”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听了,满腔悲愤,不觉大哭起来。”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闻安禄山反,满腔悲愤,欲亲征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满腔悲愤,乃引兵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