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11:06
“官腔官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官员说话时所使用的腔调和语气。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种官方的、刻板的、缺乏灵活性的语言风格,往往带有官僚气息,听起来生硬、机械,缺少人情味。
“官腔官调”的成语来源并不明确,可能与**历史上官僚体制的语言表达有关。官员在正式场合往往使用一种规范而严肃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政府文件中都可以看到。它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某种过于官方、缺乏人文关怀的表达方式。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些人说话方式的生硬。比如在讨论政府文件、会议发言或政策宣讲时,常常可以听到这个成语的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政治文化中,官员的发言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与规范,这种惯导致了“官腔官调”的产生。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沟通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真实、亲切的交流方式,因此“官腔官调”常常会被视为一种负面的表达方式。
“官腔官调”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冷漠、公式化,缺乏人情味。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伴随着不满或批评的情感。它提醒我们注意语言的温度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经参加过一场关于政策宣讲的会议,发言者使用了大量的“官腔官调”,让现场的听众感到无趣。相比之下,另一位发言者则用更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官腔官调”:
在那冰冷的会议室,
他用官腔官调,
如同秋风掠过,
毫无温度的言语,
谁能听见心中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ureaucratic language”,同样指的是一种缺乏人情味和个性化的官方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官僚语言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接受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批评的声音往往是一致的。
通过对“官腔官调”的学,我意识到语言的表达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与人际关系的构建。在日常交流中,摆脱“官腔官调”的束缚,追求真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会让沟通变得更加有效和温暖。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官场风月录》清·佚名:“他那官腔官调的说话方式,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个官场老手。”
《官场维新记》清·佚名:“他的言谈举止,处处显露出官腔官调,令人反感。”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他平日说话,总是官腔官调,不免有些做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那官员一开口就是官腔官调,满嘴的官话。”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他说话总是官腔官调,让人听了不舒服。”
你少拿这~来吓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