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2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5:56
“吹竹调丝”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是用竹子吹奏乐曲,用丝弦乐器演奏旋律。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音乐的和谐美妙,通常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表演的精致、动听。
成语“吹竹调丝”源于古代音乐文化,体现了**古代对乐器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竹子和丝弦乐器在古代的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竹笛、二胡等乐器都是传统音乐中常见的乐器。具体的文学出处不详,但可以推测其与古代乐曲的演奏和艺术表演密切相关。
“吹竹调丝”可广泛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吹竹调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和谐的追求。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可以用来形容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好和和谐。
“吹竹调丝”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悠扬、宁静和美好的感觉,能够唤起对音乐及其带来的愉悦体验的联想。在谈论艺术或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时,它能够提供一种优雅的表达方式。
在一次学校的音乐会上,我听到了一首古筝曲,旋律如“吹竹调丝”般动人。我当时深受感动,并在课后与同学们分享了我的感受,大家都表示赞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春天的花园里,微风轻拂,竹林摇曳,仿佛在“吹竹调丝”。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乐曲的音符,悄然落入溪水中,荡起层层涟漪。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weet music”,用来形容动听的音乐。在不同文化中,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常常被用来传达和谐与美好,因此两者在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吹竹调丝”的学*,我深刻体会到音乐和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能够带来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欣赏艺术时更加敏感和细腻。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频繁地运用这个成语,增添我的表达层次与美感。
吹竹调丝,行炙劝酒。
《梦溪笔谈·乐律》:“吹竹调丝,以成其曲。”
《宋史·乐志》:“吹竹调丝,以节其音。”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六引《启颜录》:“吹竹调丝,以悦其心。”
《旧唐书·音乐志》:“吹竹调丝,以和其声。”
《南史·王僧孺传》:“吹竹调丝,行厨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