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9:09
成语“众口难调”的字面意思是众多人的口味难以调和,基本含义是指很多人的意见、需求或口味各不相同,很难满足所有人。它常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况下,面对众多不同的声音或要求时,难以找到一个普遍认可的解决方案或满足所有人的期望。
“众口难调”出自《战国策·魏策》。原文是“众口铄金,舌战群儒”,意思是说众人的口才可以将金属都融化,形容舌头的力量和言辞的影响。这个成语强调了公众意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言语和意见的重视。
“众口难调”常用于各种语境中,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意见更加多元化。因此,“众口难调”这一成语在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适用性更为明显,反映了在多元化社会中如何协调不同意见的挑战。
“众口难调”让我联想到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面对不同的意见时,往往需要耐心和智慧,来寻找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这引发了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深思。
在我参与的一个社区活动中,大家对于活动内容的讨论非常激烈,各种意见层出不穷。最终我们意识到,确实是“众口难调”,于是决定先进行投票,选出大家最感兴趣的项目,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共识的方案。
在一首描写社会现象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众口难调”:
百家争鸣声声急,
众口难调心似焚。
群星闪烁各自明,
唯愿共聚一方春。
这表达了在多元声音中,渴望找到共识与和谐的愿望。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you can’t please everyone”,意指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这体现了相似的文化现象,即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协调不同的需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众口难调”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在意见表达上的多样性,也提醒我们在沟通时需要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在语言学习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
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臣非纵子不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