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3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05
“引为同调”的字面意思是“把某事物看作与另一事物相同或一致”。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思想、观点、情感等方面与他人产生共鸣,形成一致的看法或态度。
“引为同调”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出处,但可以理解为一种描述思想共鸣的表达。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认同,反映了**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与共识的特点。
在日常对话中,“引为同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个观点的认同,如政治讨论、群体决策时的共识形成等。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或思想一致。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团队合作或思想统一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和谐与共识的价值观使得“引为同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强调团队合作、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这一表达依然适用,能够促进沟通与理解。
“引为同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涉及到共鸣与和谐。它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能够传递出团结与共同追求目标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曾参与一个跨部门的项目,起初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但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最终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引为同调,这使得项目顺利推进。这种经历让我体会到共识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融入“引为同调”:
在星空下,我们的心灵共鸣,
彼此的梦想,如星辰般闪烁。
引为同调,愿共赴未来,
携手同行,直到天边的尽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ing from the same hymn sheet”,即指一群人在某种观点或立场上达成一致。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表达思想共鸣的需求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引为同调”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沟通与合作中,达成共识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关注与他人的交流与理解。它提醒我,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寻找共鸣是一种智慧和能力。
余素以孤傲得狂名,路然之狂,不减于余,一见知心,引为同调。
但晏好清谈,与夏侯玄荀粲王弼等,~,虽身已受戮,尚煽余风,魏晋清谈的流弊,实自晏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