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3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04
“引以为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某件事情当作遗憾来对待”。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情况或事情感到后悔、不满或遗憾,通常用于表达对过去某种行为或选择的懊悔。
“引以为憾”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原句为“君子引以为憾”。在历史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行为的自我反省,强调在面对错误时,能够意识到并感到遗憾,这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养的表现。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反思和自省被视为一种美德。“引以为憾”体现了对个人选择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经验的认真态度。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感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快速变化和复杂选择时,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决策。
“引以为憾”这个成语常常引起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反思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人生中的遗憾与选择,鼓励人们在面对错误时,保持自我反省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曾因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而感到“引以为憾”。这让我明白了选择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在后来的决策中更加谨慎。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多少选择如风逝,
想当初何必贪欢?
引以为憾成今念,
只愿明朝更自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egret”或者“look back with regret”,但这些短语并没有成语的凝练形式,且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英语更侧重于直接表达情感,而汉语成语则强调内涵与修养。
通过对“引以为憾”的学,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表达遗憾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学和表达中,这种反思的能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生的选择,也促使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谨慎和明智。
《明史·海瑞传》:“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初,瑞抚吴时,尝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然瑞竟为群小挤排,不获尽展其所欲行,引以为憾。”
《宋史·岳飞传》:“飞知刘豫结粘罕,而兀术恶刘豫,可以间而动。会军中得兀术谍者,飞阳责之曰:‘汝非吾军中人张斌耶?吾向遣汝至齐,约诱至四太子,汝往不复来。吾继遣人问,齐已许我,今冬以会合寇江为名,致四太子于清河。汝所持书竟不至,何背我耶?’谍冀缓死,即诡服。乃作蜡书,言与刘豫同谋诛兀术事,因谓谍曰:‘吾今贷汝。’复遣至齐,问举兵期,刲股纳书,戒勿泄。谍归,以书示兀术,兀术大惊,驰白其主,遂废豫。飞奏:‘宜乘废豫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帝引以为憾,不果。”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天子引以为憾,乃征超还。”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而弃郑,引以为憾。’”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引以为憾。”
这篇精妙的论文,因为名额有限,未能入选,颇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