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30
“引以为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来作为警戒的事物或行为”。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他人的错误或不幸经历来警醒自己,以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通过反思和借鉴他人经验来提升自身警觉性和决策能力的做法。
“引以为戒”源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后汉书》。在这些文献中,强调了通过观察他人的错误,作为自己的警示,避免相同的错误。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人对学*和自省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以人为鉴、警惕自我。
该成语常见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引以为戒”在*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自省和学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决策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借鉴他人的经验是避免犯错的重要途径。
这个成语常常给人以深思的感觉,提醒我们要有警觉性和自省的*惯。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过去经历的反思,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教训,进而改进自己。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次错误选择,导致了重大的失误。我从那件事情中深刻反思,决定在做决策时,先考虑他人的经验教训,以“引以为戒”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选择,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一次写作中,我将“引以为戒”融入到一首诗中:
昔日尘埃满天飞,
他人错误成教诲。
引以为戒心常记,
未来路上步步为。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教训的尘埃,强调了从他人经历中学*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learn from others' mistakes”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强调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反映出人类对智慧和经验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引以为戒”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人生智慧的体现。它在我的语言学和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鼓励我不断反思和学,以避免重复他人的错误,从而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日盛,遂引其耳目之欲,穷治党与。”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而东,至彭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贰也,能引其类,盖必死。”
所以近七八年来,历任巡抚者~,不敢委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