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4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9:48
“众好众恶”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众人喜欢的和众人厌恶的”。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被大众所认同的情感或态度,强调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集体的,而非个体的。
“众好众恶”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众”字在汉字中具有群体的意思,而“好”和“恶”则分别代表了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反映了人类对事物的普遍看法。此成语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共识的总结,强调了大众情感的力量。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个体的情感往往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引导。因此,“众好众恶”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强调了公众舆论和群体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迅速的背景下,群体的反应往往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
“众好众恶”让我联想到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的共鸣感。在讨论某些社会现象时,我常常发现,大家的看法其实是相似的,这种共鸣让我感到一种归属感。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个人的观点可能受到群体的影响,需要保持独立思考。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们讨论了一个新项目的可行性。多数人对项目持积极态度,而少数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我用“众好众恶”来总结大家的看法,强调虽然大部分人支持,但也需要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以免忽视潜在的问题。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众好众恶”:
人心似水流千里,
众好众恶共此时。
笑语盈盈迎朝暮,
唯愿共赏月华明。
在这首诗中,我用“众好众恶”来表达群体情感与个体愿望之间的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用“public opinion”来表示群体的看法,但往往缺少“好恶”之分。其它文化中,可能用“集体智慧”或“群众心理”来表达类似的意涵,但具体的用法和语境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众好众恶”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人类社会中集体情感的力量。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社会共识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表达和判断时要考虑集体的声音。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后汉书·袁绍传》:“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汉书·王莽传》:“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史记·项羽本纪》:“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