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1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08:49
成语“安贫乐道”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安于贫困,乐于追求道理。它基本含义是指人在贫穷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乐于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因物质的匮乏而感到痛苦或失落。
“安贫乐道”出自《论语·卫灵公》,其中有“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己知。’”这句话强调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以及不应过于在意物质地位。成语的形成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平衡追求。
“安贫乐道”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安贫乐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态度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高尚的品德,尤其是在士人阶层中尤为突出。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追求的普遍性,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贫乐道”带给人一种宁静和淡泊的情感联想。它激励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自身的理想和信念。这种态度能够让人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减少对外界物质的过度依赖。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她虽然收入微*,却总是乐观开朗,热爱教学。她常说:“安贫乐道,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对理想的坚持。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安贫乐道”:
山间清风徐来,
古木苍苍如盖。
安贫乐道无忧,
一壶浊酒共醉。
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在自然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ntentment with little”,强调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这种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安贫乐道”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通过对其的学*和理解,我意识到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追求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更激励我在生活中寻找内心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翫。父尝令草退文,援笔立就,人奇之。不事产业,父卒,奉母隐居终南,讲习为事,师事者众。”
《南史·陶潜传》:“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晋书·刘惔传》:“惔少清远,有标奇,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荜门圭窦,而庭宇芜旷。”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